本作品收集海洋主题产品的广告语,将其以低语的方式朗读并录制成音频文件。这些音频被隐藏在海螺壳内,观众可以拿起海螺,倾听其中的声音。
在中国古典美学中,“象外之象”的概念强调通过具象的描述,引导观者的想象力,使物象超越物理表象,进入更深层的情感与哲思。在这一传统中,每个意象不仅承载着自身的意义,还具有丰富的精神象征。
现代消费社会与这一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:商品不仅是物品,更是一种象征。广告、包装、品牌塑造将商品的物质属性转化为精神寄托,商品不再只是物品,而成为一种超越物理存在的价值载体。大量商品集合形成了消费景观,人们沉浸其中,构建出欲望与情感共鸣的空间。这正是现代“景观社会”的核心。
法国社会学家让·鲍德里亚(Jean Baudrillard)在“拟像”理论中提出了“超真实(Hyperreality)”的概念。在现代社会,商品已不再是单纯的物理实体,而成为了符号化的“超真实”对象。例如,香水、珠宝、手机等产品早已超越其实用功能,被赋予了海洋、奢华、浪漫等象征意义。通过广告、传播、品牌塑造,这些商品形成了一种脱离现实的文化符号,消费者所购买的不只是产品本身,更是其承载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。
鲍德里亚指出,我们所处的世界已成为一个由媒体与符号构成的拟像世界。正如当我们拿起海螺时,会以为听到了海浪的声音,尽管我们明知那只是空腔共振的噪音。在消费社会中,我们同样深信商品所传递的象征意义,即便这些象征并无真实存在,它们依然塑造着我们的欲望、选择与情感认同。